瀚洋股票配资开户网
《父亲、树林和鸟》是一篇比较特殊的课文,一共二十三个自然段,很多其实都是作者和父亲的对话,所以这样的一篇课文,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,很难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,其实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也是比较难操作的,因为太零散了。不过每次遇到这种难解题,朱老师总能为我们带来令人眼前一亮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启迪。
一、解读课题——理清课题中的要素关系
小学课文的课题,很少有加入标点符号的,《父亲、树林和鸟》,用一个顿号把父亲、树林、鸟这三者连接在一起,树林和鸟是经常出现在一起的两个词语,但是加上了父亲,这就体现了这三者之间紧密的关系。朱老师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细节,先做好课题的指导朗读,在通过提问的方式,帮助学生理清父亲、树林和鸟三者之间的关系,父亲喜欢鸟,而且了解鸟。这一过程,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心。
二、字词学习——构建字词学习与课文理解的脉络
朱老师的字词教学喜欢分组出示,不会完全按照课后表格的内容来罗列,往往以这种打乱重组的方式来呈现,这其中也是具有设计感的。
·黎明 幽深 雾蒙蒙
展开剩余86%第一组词语交代了时间是在黎明,环境是幽深的,还有雾蒙蒙的树林。
·凝神静气 兀立
第二组词语写的是父亲观察鸟是的神态,凝神静气,像树一样兀立着的父亲。
·舒畅 瞬间
第三组词语描述的鸟的状态,张开喙舒畅地呼吸,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。
·猎人 惊愕
第四组词语是“我”的感受,听到父亲说到“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,容易被猎人打中”时,感到无比惊愕。
朗读、思考、理解、体会,清清楚楚的四个词语教学步骤,将课文中的词语整合归类,学习词语的同时也初步了解的课文主要内容,构建了字词学习与课文理解的脉络。
三、细读课文——体会课文词句的精准运用
这个单元的单元目标是“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,积累喜欢的语句。”,这个单元目标本身就比较难把握,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生动的语言呢?学生认为的生动的语言与老师找到的生动的语言,未必是一样的,但是听完这节课之后,应该可以给到“生动的语言”一个定义,那就是课文中描写得非常细致的语言。那“感受”一词怎么教呢?从某种角度来说,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,这个属于阅读文本时的情感体验,这个是老师不好教的,所以朱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,是从课文写法的角度,从字词句的表达形式的角度来分析某个词,某句话用得好在哪里。
(一)问题串引领——让课后习题成为教学设计的源泉
课后习题往往是朱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灵感源泉,本课的课后习题三中给出了三个句子,并让学生结合加点字词来谈一谈感受,理解、体会这些加点字词,是重点也是难点,同时又与单元目标“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”十分契合,朱老师自然要好好运用这个素材才设计教学环节。如何操作呢?由一系列高质量提问而组成的问题串就呈现在我们面前——
1.用第一句话完成“教与扶”。
句1:父亲突然站定,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,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,用鼻子闻了又闻。
·师:为什么这句话写出父亲了解鸟?
·师:能不能只写上上下下地望,用鼻子闻?
·师:父亲为什么要望了又望,闻了又闻?
·师:还有没有别的关键词也能让我们知道父亲是解鸟,很善于发现鸟的踪迹?
2.用第二句话完成“放”。
句2: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。
·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,抓住一些形容词分析为什么这句话也是写了父亲熟悉鸟、了解鸟?
3.对比朗读,感受课文中词语的运用。
父亲突然站定,朝树林望了又望,闻了又闻。
父亲突然站定,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,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,用鼻子闻了又闻。
我望着父亲。
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。
·小结:如果把形容词都拿走,就看不出父亲对鸟的了解,所以合适的形容词能够让我们了解更多的内容,使得句子变得更加生动形象。这个单元的前两篇课文,用了很多四字词语和一些修辞手法,这都是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生动的方法。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生动的句子,是使用准确的形容词,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环境、环境中的人以及他的状态。
(二)对比阅读——以表格形式呈现人物形象的特点
·师:父亲看到了什么?
·师:父亲闻到了什么?
·师:那么“我”呢?
·师:“我”和父亲站在同一个地方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?
父亲树叶在动(看到)鸟的气味(闻到) 我没有找到草木气息
(动态生成的课堂板书)
通过问题,引导学生快速提取课文信息,通过两个人物在观察鸟时在视觉、嗅觉上的对比,以表格的形式呈现,能够让学生很直观地发现人物形象的特点。
(三)片段赏析——挖掘课文文本中的重要线索
片段一:
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,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。
“鸟也有气味?”
“有。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,羽毛焐得热腾腾的。
“黎明时,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,要抖净露水和湿气。
“每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,深深地呼吸着。
“鸟要准备歌唱了。”
通过片段一的分析,“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,羽毛焐得热腾腾的。”“黎明时,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,要抖净露水和湿气。”“每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,深深地呼吸着。”可以很明显地得出父亲不仅熟悉鸟的气味,而且对鸟的习性也很了解,同时,杀它一个回马枪,正是因为父亲对鸟的了解,所以他才会在课文的前面做出“望了又望,闻了又闻”的举动,用课文中的线索来解释可能存在的问题。
片段二:
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,鸟真的唱了起来。
“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。”父亲说。
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。
过了几天,父亲对我说:“鸟最快活的时刻,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,容易被猎人打中。”
“为什么?”我惊愕地问。
父亲说:“黎明时的鸟,翅膀潮湿,飞起来沉重。”
我真高兴,父亲不是猎人。
通过片段二的分析,“鸟最快活的时刻,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,容易被猎人打中。”“黎明时的鸟,翅膀潮湿,飞起来沉重。”这两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父亲在熟悉鸟的气味,了解鸟的习性的同时,还清楚地掌握鸟的弱点。这也侧面说明了父亲一定是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观察鸟,体现了父亲对鸟的喜爱。
(四)扩句训练——以口语表达体味课文的中心思想
课后题一提到:为什么说“我真高兴,父亲不是猎人?”有了前面的深入学习,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其实不难回答,但是对于课堂最后的部分,这句话作为课文中的最后一段,同时作为一个话题被抛出,所有前面的内容铺垫都需要一个合适的窗口做情感抒发,朱老师又拿出了他的拿手好戏之一,扩句训练——
·师:谁能够给“过了几天,父亲对我说:“鸟最快活的时刻,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,容易被猎人打中。”这句话的后面补上一两句话,让所有的读者都感受到父亲对鸟的同情?
此话一出,学生的发言便如雨后春笋般自由生长,这就是语言文字的东西讲通了,人文性便自然生长了。
回顾整节课,针对这样一篇文章内容较为零散、单元目标较难落实的课文,朱煜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示范,三大板块,清清楚楚,层层递进,相互关联。同时,笔者整理时不禁在想,这些令人眼前一亮、恍然大悟的教学设计,看似意料之外,实则情理之中。朱老师为什么能够做到,我们广大一线老师为什么想不到呢?我想,这与朱老师深厚的课文文本解读的能力密不可分,这与朱老师扎实的教学设计的功力息息相关。期待暑期朱煜老师能在《备课指导》与《课文文本解读》课程中的精彩讲解!
发布于:上海市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